第409章-《五胡之血时代》


    第(2/3)页

    反正现在的中原人口数量锐减,就算是定都那里,也不过是多增加二十万人左右的数量。

    相对于邺城外面上百万亩的土地,根本就是毫无压力。

    “邺城天下膏腴之地,要是只看良田产出的话,根本就不必关中、伊洛差,甚至于要是算良田数目的话,还要比关中、洛阳更加多。”

    华琇非常认真的向刘预说道。

    自从刘预打算迁都到邺城后,华琇就是最为积极的那个人。

    因为邺城靠近华琇乡里,要是以后宗族聚集之地成了京畿重地,那华氏一门可谓是在他的手中更加光大了一番。

    哪怕是魏晋时代,这‘首都优势’的概念也早就是深入人心。

    “而且如今冀州军府兵多在邺城周边定居,将来京畿拱卫的重任,也就可以少却许多的麻烦了。”华琇又说道。

    邺城原本是晋成都王司马颖的大本营,在八王之乱的时候,幽州兵两进邺城,几乎把邺城内外全都劫掠一空,再加上后来羯胡势力大涨的时候,也是在邺城周围活动,导致邺城周围的几乎成了无人区。

    刘预在冀州安置府兵的时候,也就把邺城外面的土地全都收归而后重新划分给了府兵。

    所以,现在邺城外面的土地大多都是军府兵的土地,而不是原本那些世家大族的土地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预才选中了邺城,而不是城池人口更加完好的信都。

    “邺城的土地都在军府兵手中,那也就是相当于在朕的手中,重新调配起来可就是方便多了。”刘预也是很满意的说道。

    对于军府兵来说,征用调配职田就是军令,没有不听从的道理,也就省去了同世家大族扯皮的功夫。

    “只不过,邺城周边没有山河险固的优势,这一点上却不如关中、洛阳。”

    这时候,旁边的中书监荀组说道。

    如今的荀组乃是颍川荀氏在青州汉国的领头人,也可谓司州、豫州一带士人的领袖。

    对于刘预迁都邺城的打算,荀组虽然没有表示反对,但却其实并不太赞同。

    在荀组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依旧暂时以卢子城临都,等到将来恢复洛阳后,再以洛阳为都城。

    如果这样的话,那冀州等士人集团就不会有捷足先登的优势。

    毕竟此时的士人多少以乡里、宗族为纽带,要是河北士人崛起了,那颍川众人就要落下风了。

    对于荀组提出的毛病,刘预在心中也是认可的。

    关中长安号称山河之固,不仅有河水,还有关隘防守。

    洛阳平原虽然最为狭小,但是也是有山河关隘的优势。

    反而邺城的太行、漳水、河水等天然屏障距离的实在太远,其中需要防守的漏洞实在是有些大。

    对于荀组的话,华琇也是早有准备,并没有什么异常的说道。

    “陛下,自古以来,江山社稷都是在德不在险!”

    “只要陛下内修仁德,外整威仪,则不必居于四塞之地,依旧可是高枕无忧。”

    听到华琇的这句话后,刘预也是表示了赞同。

    “不错!在德不在险。”

    “朕看邺城外面的空置的土地还是有许多,再以青州军府兵调拨一些来填充好了。”

    刘预心想,什么‘在德不在险’,虽然听起来有道理,但是依旧是有实力才能心安。

    要是都城外面有十万户军府兵拱卫,别说是在邺城了,就算是把都城放到四战之地的颍川,一样可以高枕无忧。

    如今邺城外面仅有不到一万户军府兵,实在是太少了。

    青州军府兵作为最悠闲的一群人,自然就需要多活动活动了,再加上又都是刘预起家以来的老根底居多,可谓是最为忠诚,也就一起去当‘京’户吧。

    不过,一说到‘内修仁德,外整威仪’的时候,刘预又想起来一件事。

    他转而向中书监荀组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