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迁徙-《五胡之血时代》
第(2/3)页
一时之间,冀州豪强全都陷入了混乱中,原本以为这些赶跑了匈奴强盗的幽州军是“王师”,哪里想到“王师”中有大量的鲜卑人,这些人在王浚下令排查奸细、清除异己的时候,对于冀州世家豪强的祸害更是甚于刘灵等人。
终于到了永嘉四年,四月,初夏。
自从开春以来就天公不作美,已经数月没有下雨了,几乎中原所有的郡国县治中,都其中写下了“大旱”两个字样。
这一场永嘉三年的大旱,甚至把黄河和洛水都给烤干了,甚至都可以徒步。
在王浚的高压统治下,原本冀州的士人就非常的不满,这一次眼看着天灾大旱就要来了,许多的冀州士人开始破家转进想法。
大批的冀州世家开始抛家舍业的南迁,不过在人数众多的南渡黄河济水,经由兖州、徐州最终到达扬州的计划就已经是最好的时候,有一个人却选择了一条与这些人完全不同的出逃线路。
这条路线,就是东渡黄河、济水到达青州,投奔刘预的路线。
有这个想法的人名字叫做吴信,是常山人氏。
吴信的祖上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之子,新蔡侯吴国,不过历经将近三百年动荡迁徙,到了西晋开国时候,吴信的这一支家族已经是冀州常山郡普通的小豪强了。
在成都王司马颖失败后,冀州就经历了公师藩、汲桑、石勒、鲜卑、刘灵等大大小小各路军阀的蹂躏,原本的平静生活早就没有了踪影。
吴信此人雄壮勇武,郡中之人都说他慨然有英雄气,在冀州陷入混乱后,吴信就凭着自己勇武和威信,联合了乡邻数家共聚坞堡,成了坞主,凭借着自己本领数次在面对胡虏流寇的时候守护了坞堡周全。
不过,在幽州都督王浚自领冀州刺史之后,吴信的坞堡也已经支撑不下去了,连年的歉收已经把坞堡中的存粮消耗一空,今年的大旱又让辛劳一季的春耕全都泡了汤。
吴信与坞堡中的其它几家宗帅商议,今年这种大旱灾情,不仅仅发生在冀州,其它的并、司、豫、荆、江等州同样严重,所以在秋天以后并州的匈奴人肯定会大肆掳掠周围州郡。
而且,恐怕到时候,吴信他们这个坞堡的人就算没有被匈奴人抢掠杀死,也会被冀州刺史征集的秋赋给活活逼死,他们这些寒门微末的小豪强可从来都得不到官府的一丝一毫的优待。
最终,已经坏无可坏的前景,让吴信他们下定了决心举族搬迁。
在众人商议往什么地方迁徙的时候,却落入了为难。
因为经过众人讨论,先排除最不合适的几个州郡。
第一个就是并州,那里是匈奴汉国老巢,晋朝的并州刺史刘琨只占据了晋阳城等狭小的地方,而且并州比冀州还穷困呢,早在几年前就有并州乞活军流落到冀州,所以第一个就派出并州。
第二个就是幽州,幽州虽然算是少有兵事的地方,但是幽州都督王浚在领冀州刺史后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敢恭维,而且王浚自矜于出身门阀太原王氏,除了有利可图的时候,从来都不理会吴信他们这种小豪强寒门。
至于其他的关中、辽东、凉州、荆州等也都被沿途路程等各种理由否决了。
最后只剩下南方的扬州和青州,选扬州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东海王司马越已经委派了琅琊王司马睿南下扬州开府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如果以后中原局势不可收拾,那么江左的扬州就将会是新的晋兴之地。
至于选择青州,则只有吴信一个人提议,不过,凭借着吴信的威望和过往的功绩,他的这个建议并没有被众人忽视掉,甚至是得到了大家隐隐的期盼。
第(2/3)页